品牌历程
华萃创始
华萃著作
华萃展馆
展览
视频


1843年11月17日,根据中英《南京条约》规定,上海正式开辟为通商口岸。依照广州海关先例,上海道台宫慕久在此设立西洋商船盘验所,征收进口货税银,这是已知外滩最早的建筑物。与此同时,英国驻上海首任领事巴富尔(George Balfour,1809~1894)同上海道台交涉划定外国人居留地界址问题,他首先看中的就是外滩这片土地。1845年11月29日,根据上海道台和英国人拟定的《上海土地章程》,外滩被正式划入英国租界。截至是年底,上海有外国人50名,英、美洋行11家,形成了个小小的外侨社会。这些人大多从印度孟买和加尔各答两地过来,根据习惯,他们也将外滩称作“Bund”(“Bund”一词并非英语本身固有的语汇,它来源于印度语,意为"堤岸"或“江堤”)。在孟买和加尔各答港都有长长的Bund,沿岸开设着许多欧洲人的商号,这些初来上海的商人们,希望从这片新获得的Bund能够成为与清朝这个庞大帝国进行贸易的据点。近代上海的发展历程——这座城市的西方化过程和近代城市建设从这里开始拉开了序幕。


实际上选择这块地作为居留地(英租界)是上海开埠年前经过考察已经确定的,开埠时由英国首领事巴富尔谨慎地确定了四界并通过《上海土地章程》的法律形式确定下来。这块当时在城内中国官民眼中的“一片泥滩,一数茅屋”之地,英国人却看到了它的重要性。它邻近商业发达的县城,又无城墙的限制,且有广阔的发展余地。它既可以与江南地区富裕的广大腹地相通,又可出吴淞口溯长江而上,深入中国内地。无论从政治军事上讲,还是从经济贸易上讲,它既是深入中国内地之前的立足点,又是足以扼制上海县城的咽喉,控制它则控制了整个上海。从这一点看,很容易理解上海城市重心在19世纪末,开埠约半个世纪就从上海县城转到英租界。

上海永不拓宽的64条马路
复兴西路
复兴路为衡山路—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重要的东西向道路,由复兴东路、复兴中路和复兴西路组成,其中复兴中路和复兴西路位于本风貌区内。历史上复兴路是老城厢与法租界腹地之间的最重要道路。
加载全部
加载全部